2019年已過一半。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,如何做好應對?又該如何把脈當前中國經濟形勢?
6月29日,著名經濟學家、清華大學教授魏杰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中國企業家課程班&企業家金融投資課程班上,做了題為《2019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金融政策解讀》的閉門分享,內容干貨滿滿。
1、美國一直變卦,目的究竟是什么?
目前,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到中國的經濟運行,也影響了經濟政策的調整。
中美貿易摩擦的真正起點是2017年。當時美國提出中美之間的貿易嚴重不公平,美國的逆差很大,要開始給中國加關稅。
中國的態度一直很明確,也很積極,可以通過增加對美國農產品、能源產品的購買來解決貿易逆差問題。當然如果美國愿意賣工業集成品,我們也會買。
從2017年后半年到現在,兩國不斷地談判。今年的4月27日、28日這幾天,即將可以簽協議,結果美國又變卦了。
如果只是簡單的貿易逆差問題,中國已經拿出誠意,可以增加對美國產品的購買,那么為什么美國還一直變卦,就使我們不得不思考美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
最近我把特朗普等美國當政者的文章和講話做了一個全面的整理,體會到中美之間不是貿易摩擦問題,美國的真實目的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。
近期特朗普和前總統卡特通了個電話。卡特在一個公眾演講中講了這件事,他說特朗普總統的意思是中國現在許多方面都想超過美國,我們不應該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主體,要遏制中國才行。
卡特回復他說:中美建交以來,美國花了三萬多億美金打仗,而中國一直在搞民生,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,是遏制不住的。
這個通話說明美國的總體目標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,這也可能是最主要目標。這個總體目標又分為具體的目標,主要有4個。
2、中美摩擦,不要幻想一兩年結束
第一個真實目的是修改二戰以后,人類社會的基本經濟秩序。二戰之后的基本經濟秩序是以國際貿易為核心的全球化。
人類社會經歷過兩次全球化。第一次是1750年到1950年,這次全球化的特征是以殖民方式推動的,主導方是歐洲列強(英法德意美),再加上兩個牙(葡萄牙、西班牙)。這次全球化,隨著二戰而結束。
美國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,啟動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全球化——以國際貿易為特征,從1950年到現在。世貿組織、世界銀行都產生于這個歷史時期。中國自1978年才改革開放,后半場進來的,往往有后發優勢。
1999年,我們GDP總量不到10萬億,現在到了90萬億,差不多翻了9倍;1999年,我們外匯儲備量1300億美金,現在到了3萬億以上,最高的時候曾經到了4萬億;1999年我們人均月收入幾百塊錢,現在到了幾千塊錢;1999年中國的基礎設施非常陳舊落后,高速公路都沒有幾條,而現在中國基礎設施引領世界。
美國不只是特朗普一個人,許多人都認為這次全球化成就了中國,損害了美國,所以美國要修改現在全球化的規則,反對以國際貿易為特征的全球化。中國堅持全球化,堅持多邊主義。這種沖突是必然的。
第二個真實目是美國擔心中國挑戰他的金融話語權。二戰之后美國擁有了金融話語權,現在可以隨便制裁一個國家。
美國之所以有金融話語權,是因為美元和石油掛鉤,產生了美元石油體系。去年4月份中國上海石油交易所正式宣布,用人民幣結算,要塑造人民幣石油體系。
美國認為中國想挑戰他的金融話語權。美國要阻止!
第三個真實的目的是擔心中國挑戰他的技術話語權。
中國近些年提出制造2025、千人計劃,重視知識產權、技術轉讓,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的投資。
二戰之前金融話語權掌握在英國人手里,技術話語權掌握在德國人手里;二戰之后美國才擁有了這兩個話語權,所以美國很擔心中國挑戰他的技術話語權,全方位阻止中國的技術進步、全面封鎖中國的技術。
現在美國舉國圍剿華為、修改留學生計劃,今年麻省理工在中國大陸沒有招一個本科生,尤其是核心實驗室已經拒絕中國學者交流。
最近我們一些學者的簽證拒簽,都與這事有關。中國沒辦法,發了三個預警:留學預警、文化預警、旅游預警。現在國內的千人計劃名單也不敢公布了,公布一個拒簽一個。
實際上,經貿戰已經發展成了技術戰,貿易摩擦已經發展成了全面摩擦,而不僅僅是貿易問題。
第四個真實目的是擔心中國模式挑戰華盛頓模式。
曾經有一個《華盛頓宣言》,把西方模式和美國模式做了系統的分析,把美國模式稱之為華盛頓模式。